斜坡道开拓法核心概念与技术特征——黑金刚播报
发布时间:
2025-10-10
斜坡道开拓法核心概念与技术特征
基础概念与系统构成
斜坡道开拓法是一种利用倾斜巷道(斜坡道)构建地表与地下各开采水平连通体系的开拓技术。在现代采矿工程中,随着无轨采矿设备的广泛应用,斜坡道开拓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开拓方式。其核心在于为无轨采矿设备,如铲运机、卡车、钻车等,提供一条直达通道,使这些设备能够从地表直接驶入地下,或者在不同的中段之间自由通行,极大地提高了采矿作业的效率和灵活性。

该系统通常包含主斜坡道和辅助斜坡道。主斜坡道是连接地表与主运输水平的关键通道,承担着主要的运输任务,包括矿石、废石的运输以及设备、材料的运送等。辅助斜坡道则主要用于中段间的联络,方便人员、设备在不同中段之间的转移,同时也可以辅助运输一些小型物资。

按几何形态来分,斜坡道又可分为明斜坡道和盲斜坡道。明斜坡道直接在地表开口,与地表工业场地直接相连,其优点是施工相对简单,便于设备和物资的进出;盲斜坡道则在地下开口,不直接与地表相通,通常用于特定的采矿布局或地质条件下,如深部矿体的开采或需要避开地表复杂地形的情况。
(二)关键技术特征
环境适应性优势:斜坡道开拓法受地形地貌、地表工业场地布局及岩层条件的限制较小。与平硐开拓法相比,平硐开拓需要有合适的地形条件,如矿体必须位于山体一侧且有足够的高差以便布置平硐;而斜坡道开拓法无论是在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只要地质条件允许,都可以进行施工。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斜坡道可以根据地形的起伏进行设计,灵活地连接地表和地下矿体,而竖井开拓法则可能因为地形陡峭、岩石破碎等原因,导致井筒位置难以选择,施工难度大。斜坡道对地表工业场地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不需要像竖井开拓那样需要大面积的平整场地来布置提升设备和地面构筑物。
深度敏感性局限:当开采深度超过 200m 时,斜坡道开拓法的运输费用会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无轨设备在长距离、大坡度的斜坡道上运行时,燃油消耗会大幅上升。无轨设备的轮胎磨损也会加剧,需要更频繁地更换轮胎,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无轨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设备的故障率可能会上升,维修难度和费用也会相应增加。相比之下,有轨运输或胶带运输系统在深部开采中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它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大量矿石的运输。
工程量对比特征:在同等开采深度下,斜坡道的工程量较竖井开拓要多 3 - 6 倍。这是由于斜坡道需要满足无轨设备通行的坡度要求,一般来说,斜坡道的坡度不能超过 30%,这就导致斜坡道的水平投影距离远大于垂直提升高度。假设要开拓一个深度为 500m 的矿体,采用竖井开拓时,井筒的垂直深度即为 500m;而采用斜坡道开拓,若斜坡道坡度为 15%,则斜坡道的长度可能达到 3000m 以上,这还不包括为了满足设备转弯、错车等需求而增加的巷道宽度和辅助巷道的工程量。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延长了建设周期,对矿山的前期投资和开发进度都有较大影响。
斜坡道开拓法主要布置方案与工程特性
在矿山开采中,斜坡道开拓法的布置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矿山开采的效率、成本以及安全性。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态和开采需求,斜坡道开拓法衍生出了多种布置方案,其中直线式、折返式和螺旋式斜坡道是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这三种方案在结构形式、适用条件和工程特性上各有差异,矿山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布置方案,以实现矿山的高效、安全开采。
直线式斜坡道:简洁高效的浅部开拓方案
布置特征与技术参数
直线式斜坡道是一种线路形态极为简洁的开拓方式,其从坡道口到坡道底呈一段笔直的直线,全程没有弯道。这种简单直接的线路设计,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速度和方向,极大地便于车辆的行驶操作 。不过,其坡度设置受到无轨设备爬坡能力的严格限制,一般而言,其坡度通常被控制在 8%-15% 的范围内。若坡度设置过大,无轨设备可能无法正常行驶,甚至会出现安全风险;而坡度设置过小,则会导致斜坡道长度不必要地增加,从而增加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在实际工程中,某矿山在采用直线式斜坡道开拓法时,根据所使用的无轨设备的爬坡能力,将斜坡道坡度精确设定为 12%,确保了设备的平稳运行和运输效率。
在空间关系方面,直线式斜坡道的开口位置需要经过精心规划,必须与矿体浅部水平实现直接对接。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开采过程中掘进长距离的石门,从而减少工程量和建设成本。若开口位置选择不当,导致斜坡道与矿体浅部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就需要额外掘进石门来连接两者,这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时间,还会增加通风、排水等方面的成本。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精确的测量,确定最佳的开口位置,以实现斜坡道与矿体浅部水平的高效连接。
适用条件与工程局限
直线式斜坡道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矿体开采场景。当矿体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一般小于 200m,且矿体呈缓倾斜状态,倾角小于 30° 时,直线式斜坡道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直线式斜坡道可以直接、高效地连接地表与矿体,实现无轨设备的快速通行和矿石的顺利运输。它也常被用作阶段间辅助联络巷道,方便人员、设备在不同阶段之间的转移和物资的运输。
直线式斜坡道在深部矿体开采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矿体埋藏深度的增加,斜坡道的长度会迅速增长。当深度较大时,长距离的斜坡道会使得通风难度大幅增加,通风成本也会随之飙升。为了保证斜坡道内的空气质量和通风效果,可能需要安装大功率的通风设备和复杂的通风管道系统。排水问题也会变得更加棘手,长距离的斜坡道需要配备更加完善的排水设施,以确保积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对设备运行和人员安全造成影响。直线式斜坡道对岩层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在施工区域存在断层带或岩层稳定性较差的情况,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斜坡道容易发生变形、坍塌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矿山的安全生产。
工程应用要点
在工程应用中,为了确保直线式斜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注意多个要点。优先选择在坚硬围岩区域进行掘进是关键。坚硬的围岩能够为斜坡道提供良好的支撑,减少巷道变形和坍塌的风险。在掘进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一些支护措施,如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进一步增强巷道的稳定性。对于长距离的直线式斜坡道,通风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重点。局部通风机是常用的通风设备,通过合理布置局部通风机,可以有效地将新鲜空气输送到斜坡道的各个部位,保证作业人员的呼吸需求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路面状况对无轨设备的运行安全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可以提高路面的强度和耐磨性,减少设备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和磨损。在路面上设置防滑纹路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它可以有效降低设备在行驶过程中打滑的风险,特别是在潮湿或有积水的情况下,防滑纹路能够显著提高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确保设备行驶的安全性。
折返式斜坡道:复杂地形的灵活适配方案
结构设计与运行原理
折返式斜坡道的结构设计较为独特,它由直线段和折返段交替组合而成,形成了一种适应复杂地形和矿体条件的开拓方式。直线段在整个斜坡道中主要承担高程变换的任务,其坡度一般控制在 10%-15% 之间。这个坡度范围既能够保证无轨设备在行驶过程中能够顺利提升或下降高度,又不至于因坡度太陡而影响设备的运行安全和效率。在实际运行中,无轨设备在直线段上以相对稳定的速度行驶,实现不同水平之间的高度差跨越。

折返段则主要用于实现方向的转换,其坡度通常设计得较为平缓,一般为水平或缓坡,坡度小于等于 5%。这样的坡度设计是为了确保无轨设备在转弯时能够安全、平稳地完成方向调整。在折返段,设备需要减速慢行,以适应转弯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方便矿石和废石的运输,在折返段通常会开掘阶段石门,这些石门直接通达阶段运输平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运输网络,使得矿石和废石能够快速、便捷地从开采区域运输到主运输通道。
为了解决掘进期间的出碴问题以及运营期间的通风需求,折返段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凿措施井。这些措施井可以作为通风井,为整个斜坡道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符合安全标准。它们也可以作为溜井,用于快速排出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提高施工效率。在一些矿山的折返式斜坡道建设中,通过在折返段合理开凿通风井和溜井,有效地解决了通风和出碴难题,保障了矿山的正常生产运营。
适用条件与技术优势
折返式斜坡道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尤其适用于中深部矿体的开采,开采深度一般在 200-500m 之间。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折返式斜坡道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这些复杂的地质和地形条件下,折返式斜坡道可以通过灵活设置折返点和调整直线段与折返段的长度和坡度,巧妙地规避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确保开拓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在山区的矿山开采中,地形复杂多变,存在许多高低起伏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区域,折返式斜坡道能够根据实际地形和地质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成功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实现了高效的矿体开拓。
在安全性方面,折返式斜坡道具有明显的优势。直线段的视距良好,司机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路况,及时做出反应,减少了因视线受阻而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折返段的平缓设计使得车辆在转弯时能够平稳过渡,降低了车辆侧翻、碰撞等事故的发生概率。路面维护也相对便捷,由于折返式斜坡道的结构特点,可以将路面划分为不同的区段进行养护和维修,提高了维护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
工程设计关键参数
在工程设计中,折返式斜坡道的一些关键参数需要精确确定。单段直线段长度一般建议不超过 300m。这是因为过长的直线段可能会导致司机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增加安全风险。而且,过长的直线段在遇到地质条件变化时,调整难度较大。折返段的宽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调头半径,对于大型卡车,折返段宽度通常需要达到 15m 以上,以确保设备能够顺利完成调头操作。
阶段石门与主斜坡道的夹角也是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控制在 60°-90° 之间。这个角度范围能够保证运输效率的最大化。若夹角过小,会导致运输线路不够顺畅,影响矿石和物资的运输速度;若夹角过大,则会增加石门的掘进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设备类型、运输需求以及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并精确确定这些关键参数,以实现折返式斜坡道的最优设计。
螺旋式斜坡道:深部空间的紧凑开拓方案
几何形态与施工要求
螺旋式斜坡道的几何形状通常呈现为圆柱螺旋线或圆锥螺旋线,这种独特的空间轨迹使其能够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较大的垂直高度变化,为深部矿体的开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式。其坡度范围一般在 10%-30% 之间,相比其他类型的斜坡道,螺旋式斜坡道的坡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开采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螺旋式斜坡道需要与中心溜矿井或垂直天井相互配合,这是确保掘进排碴和通风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中心溜矿井可以用于快速排出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提高施工效率;垂直天井则可以作为通风通道,为整个斜坡道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螺旋式斜坡道的线路呈螺旋状,其曲率半径通常需要不小于 20m,以确保车辆能够安全、顺畅地行驶。在如此复杂的线路条件下,掘进时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控制技术,以确保斜坡道的线路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出现线路偏移等问题。为了保障行车安全,还需要在斜坡道内设置反光镜、限速标识等安全设施,提醒司机注意行车安全。
适用场景与经济性分析
螺旋式斜坡道特别适合深部矿体的开拓,当矿体深度超过 500m 时,其优势尤为明显。在深部开采中,空间资源有限,螺旋式斜坡道能够通过紧凑的布局,节省大量的空间,减少占地面积。与折返式斜坡道相比,螺旋式斜坡道在工程量上具有显著优势,能够节省 20%-25% 的掘进工程量。这不仅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还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在一些深部矿山的开采中,采用螺旋式斜坡道开拓法,成功地减少了开拓工程量,提前实现了投产,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螺旋式斜坡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车辆在螺旋式斜坡道上行驶时需要不断转弯,设备轮胎的磨损率相比折返式斜坡道要高出 30% 左右。这就需要定期更换轮胎,增加了运营成本。为了保证斜坡道内的通风效果,需要配置大功率的风机来克服长距离沿程阻力,这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工程优化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螺旋式斜坡道的工程性能和安全性,可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在施工顺序上,采用 “先天井后斜坡道” 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先开凿垂直天井,利用天井形成通风回路,这样在后续掘进斜坡道时,通风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在螺旋段设置渐变超高路面也是一项重要的优化措施。通过将路面外侧抬高 2%-5%,可以使车辆在转弯时产生一个向内的向心力,有效提升车辆转弯的稳定性,减少车辆侧翻等事故的发生概率。这些优化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螺旋式斜坡道的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性,为深部矿体的高效开采提供有力保障。
斜坡道开拓法适用条件与方案选型原则
在矿山开采领域,斜坡道开拓法的成功应用依赖于对适用条件的精准把握和方案选型原则的严格遵循。这不仅关系到矿山开采的效率和成本,更与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的矿体赋存条件、工程经济性要求以及安全环保技术标准,都对斜坡道开拓法的具体实施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和要求。
在矿山开采领域,斜坡道开拓法的成功应用依赖于对适用条件的精准把握和方案选型原则的严格遵循。这不仅关系到矿山开采的效率和成本,更与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的矿体赋存条件、工程经济性要求以及安全环保技术标准,都对斜坡道开拓法的具体实施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和要求。
(一)矿体赋存条件匹配性
埋藏深度:矿体的埋藏深度是选择斜坡道开拓方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浅部矿体,深度小于 200m 时,直线式斜坡道具有明显优势。其简单的直线结构使得施工难度相对较低,能够快速实现地表与矿体的连通,从而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在一些小型矿山,矿体埋藏较浅,采用直线式斜坡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拓工程,快速投入生产。当矿体处于中深部,深度在 200 - 500m 之间时,折返式斜坡道则成为首选方案。折返式斜坡道通过直线段和折返段的巧妙组合,能够更好地适应中深部矿体的开采需求,在实现高程变换和方向转换的,还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对于深部矿体,深度超过 500m 时,螺旋式斜坡道与竖井联合的方案更为适宜。螺旋式斜坡道虽然掘进难度较大,但在深部空间利用上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大的垂直高度变化,而竖井则可以承担主要的提升任务,提高运输效率,两者结合可以实现深部矿体的高效开采。
矿体倾角:矿体的倾角也对斜坡道开拓方案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缓倾斜矿体,倾角小于 30° 时,直线式斜坡道能够较好地与之匹配。缓倾斜矿体的特点使得直线式斜坡道可以直接连接地表和矿体,方便无轨设备的通行和矿石的运输。中倾斜矿体,倾角在 30° - 60° 之间,折返式斜坡道则更能发挥其优势。折返式斜坡道通过灵活的线路设计,可以在不同高程和方向上与矿体进行有效连接,满足中倾斜矿体的开采需求。对于急倾斜矿体,倾角大于 60° 时,螺旋式斜坡道与溜井系统的结合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螺旋式斜坡道可以为无轨设备提供通行通道,而溜井系统则可以利用矿体的倾斜角度,实现矿石的快速自流运输,提高运输效率。
(二)工程经济性分析
初期投资:在初期投资方面,不同类型的斜坡道存在显著差异。螺旋式斜坡道由于其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较高的施工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掘进过程中,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以确保斜坡道的线路符合设计要求,这无疑增加了施工成本。为了保证螺旋式斜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支护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高了投资成本。相比之下,折返式斜坡道的初期投资相对适中,它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但施工难度和支护要求相对较低。直线式斜坡道的初期投资则相对较低,其简单的结构使得施工过程相对容易,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也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投资成本。
运营成本: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斜坡道的运营成本也会发生变化。螺旋式斜坡道由于其线路紧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行驶距离,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设备磨损。与折返式斜坡道相比,螺旋式斜坡道在深部开采时的运输成本增幅相对较小。而折返式斜坡道由于存在较多的折返段,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频繁减速、加速和转弯,这不仅增加了燃油消耗,还加剧了设备的磨损,导致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实际运营中,某矿山在深部开采时,采用螺旋式斜坡道的运输成本比折返式斜坡道降低了 15% 左右,这充分体现了螺旋式斜坡道在深部开采时的运营成本优势。
(三)安全环保技术要求
安全标准遵循:所有斜坡道开拓方案都必须严格遵循《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在巷道净空方面,为了确保无轨设备的安全通行,必须保证巷道净空高度满足设备高度加上 0.6m 的安全间隙要求。在坡度方面,无轨设备行驶的斜坡道坡度一般不应超过 15%,在特殊工况下,坡度也不得超过 30%,以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打滑、失控等安全事故。通风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斜坡道内的通风风速应不低于 0.5m/s,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排出有害气体,为作业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环保措施落实:在环保方面,优先选用电动无轨设备或氢燃料设备是减少斜坡道内尾气排放的重要措施。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能够有效改善地下作业环境。为了进一步降低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还应配套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对设备排放的尾气进行净化处理。自动洒水降尘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环保设施,它可以在斜坡道内定期洒水,降低粉尘浓度,减少粉尘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粉尘对设备的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典型工程案例与技术创新
浅部露天转地下开采:直线式斜坡道快速衔接
在某铜矿的开采进程中,经历了从浅部露天开采到深部地下开采的转型。浅部矿体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随着开采的深入,深部矿体的开采提上日程。为了实现开采方式的顺利过渡,该铜矿沿矿体走向精心布置了一条坡度为 12% 的直线式斜坡道。这条斜坡道就像一条连接地表与地下的快速通道,使得无轨设备能够在 72 小时内迅速从地表转场至首个地下中段。与传统的竖井开拓方式相比,直线式斜坡道开拓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成功缩短了基建周期长达 6 个月。
在前期的露天开采阶段,该铜矿积累了丰富的地表开采经验,但随着矿体逐渐向深部延伸,露天开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传统的竖井开拓方式虽然在深部开采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无法满足该铜矿快速转型的需求。经过综合评估,直线式斜坡道开拓法凭借其施工相对简单、能够快速连通地表与地下的特点,成为了最佳选择。
在施工过程中,该铜矿的技术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他们通过精确的地质勘探,确定了矿体的走向和位置,为斜坡道的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斜坡道的掘进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掘进设备和支护技术,确保了斜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满足无轨设备的通行需求,对斜坡道的坡度、宽度和路面状况进行了严格控制,确保设备能够安全、高效地行驶。
通过直线式斜坡道的快速衔接,该铜矿顺利实现了从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转型,不仅提高了开采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矿山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的开拓方式选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深复杂矿体:折返式斜坡道规避地质风险
某金矿在 200 - 400m 中段的开采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矿体穿越了 3 条断层带,这给开拓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复杂局面,该金矿采用了 “三直两折” 的折返式斜坡道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充分考虑了断层带的位置和走向,巧妙地在断层带位置设置了水平折返段。这些水平折返段不仅为设备的转弯提供了空间,还起到了缓冲和分散应力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断层带对斜坡道稳定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保斜坡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该金矿在折返段采用了加强锚网索支护技术。通过在巷道壁上打入锚杆、铺设金属网,并施加锚索预应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支护体系,增强了巷道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了支护的质量和效果。
经过实际运行验证,该折返式斜坡道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避开了破碎岩层,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量,使其控制在 50mm 以内,确保了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在日常生产中,设备能够顺利通过斜坡道,矿石运输顺畅,未出现因巷道变形或地质条件导致的生产中断情况。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折返式斜坡道在应对中深复杂矿体开采时的强大适应性和可靠性,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矿山开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深部硬岩矿山:螺旋式斜坡道智能化施工
某铁矿在 600m 深度的开采中,大胆应用了螺旋式斜坡道,并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智能化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三维激光扫描导向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系统通过实时扫描施工现场,将获取的数据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能够精确地引导掘进方向,确保斜坡道的掘进偏差控制在 ±20mm 以内。这一高精度的导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了因掘进偏差导致的返工和资源浪费。
混凝土喷射机器人的应用也为螺旋式斜坡道的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混凝土喷射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而混凝土喷射机器人能够根据预设的参数,自动完成混凝土的喷射作业,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确保了喷射厚度和均匀度的一致性。这不仅提高了斜坡道的支护质量,还减少了作业人员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时间,保障了人员的安全。
配合智能通风系统的应用,该铁矿实现了按需供风。智能通风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斜坡道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风机的转速和风量,确保作业面的空气质量达标率提升至 98%。这为作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新、安全的工作环境,有效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这些智能化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该铁矿的螺旋式斜坡道施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为深部硬岩矿山的开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和发展方向。
小结
斜坡道开拓法在现代采矿工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以其灵活的布置方式和对多种矿体赋存条件的适应性,为矿山开采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直线式斜坡道适用于浅部矿体,具有施工简单、衔接快速的优势;折返式斜坡道在中深部复杂矿体开采中表现出色,能够有效规避地质风险;螺旋式斜坡道则在深部矿体开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聚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