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实践看中央并列式、中央对角式与侧翼对角式——黑金刚播报


发布时间:

2025-10-27

中央并列式布置中,进风井与出风井集中位于井田中央,形成“同井区双井筒”格局。新鲜风流由进风井下行至井底车场,经阶段运输巷分散至各作业面,污风则通过回风井集中排出。两井间距通常控制在30-50米,井底车场共用,形成紧凑的工业场地布局。这种布置通过集中式通风网络,实现风流的快速贯通,但其折返式风流路径导致通风路线呈现“进风-作业区-回风”的环形结构。

中央并列式风井布置方式

概念与结构特征

中央并列式布置中,进风井与出风井集中位于井田中央,形成“同井区双井筒”格局。新鲜风流由进风井下行至井底车场,经阶段运输巷分散至各作业面,污风则通过回风井集中排出。两井间距通常控制在30-50米,井底车场共用,形成紧凑的工业场地布局。这种布置通过集中式通风网络,实现风流的快速贯通,但其折返式风流路径导致通风路线呈现“进风-作业区-回风”的环形结构。

IMG_256

优缺点技术分析

优点:

  1. 基建效率突出:集中布置减少井巷开拓工程量,工业场地集中,缩短建井周期,初期投资成本降低约20%-30%;
  2. 管理便利性高:双井共址便于通风设备集中安装与维护,井底车场统一调度,提升材料运输效率;
  3. 反风操作便捷:近距离井筒布局使反风系统响应迅速,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切换风流方向,保障应急安全。

缺点:

  1. 通风效能短板:长距离折返风流导致通风阻力增大(较对角式高15%-20%),漏风率可达12%-15%,边远采区易出现风量不足;
  2. 安全出口局限:双井集中布置形成“单点安全出口”隐患,火灾等灾害时易发生风流短路;
  3. 风源质量问题:进风井易受工业场地污染,且深部开采时地热与瓦斯积聚影响风源品质。

适用条件与工程实践

适用条件:井田走向长度<4km,矿体倾角>30°,两侧翼因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不宜设井;

典型场景:小型矿井初期建设、急倾斜薄矿体开采、地表受限的山谷地形矿区;

优化措施:通过井底车场密封改造(漏风率可降至 8% 以下)、分区通风网络优化,提升中短距离通风效率。

中央对角式风井布置方式

  1. 概念与结构特征中央对角式采用“中央进风- 侧翼回风”的非对称布局,分为两井式(单翼回风)与三井式(双翼回风)。进风井位于井田中央,回风井布置于一翼或两翼浅部边界,形成“直向式”通风路线:新鲜风流经中央进风井下行,沿阶段运输巷横向扩散至两翼作业面,污风通过侧翼回风井排出。三井式因增加侧翼回风井,形成双向风流通道,有效缩短单侧通风距离。
  2. 优缺点技术分析优点
  3. 通风性能优化:风流路线较中央并列式缩短30%-40%,通风阻力降低25%,漏风率控制在8%以内,边远采区风量提升15%;
  4. 安全性能提升:侧翼回风井远离工业场地,减少污风与噪声影响,且多井筒布局增加安全出口,抗灾能力增强;
  5. 风源品质保障:进风井位于中央清洁区,回风井远离居民区,符合环保要求。

缺点

  1. 初期建设成本高:三井式较两井式开拓工程量增加20%-25%,初期投资提高15%-20%,建井周期延长3-6个月;
  2. 贯通技术难度大:侧翼回风井需穿越复杂地质构造时,初期贯通工程易遇突水、塌方风险;
  3. 维护成本上升:双回风系统需配置独立扇风机与反风装置,设备运维费用年增10%-15%。

(三)适用条件与工程实践

适用条件:井田走向长度4-8km,矿体倾角15°-45°,侧翼具备稳定岩层设井条件;

典型场景:中型矿井规模化开采、瓦斯等级中等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较低矿区;

优化措施:采用“中央进风井+单翼回风井”过渡方案(初期两井式),随开采深度增加扩建为三井式,平衡初期投资与长期通风需求。

侧翼对角式风井布置方式

概念与结构特征

侧翼对角式将进风井与回风井分别布置于井田两翼,形成“左翼进风-右翼回风”或“右翼进风-左翼回风”的完全对角布局。新鲜风流从一翼进风井进入,经阶段运输巷纵向贯通全井田,污风从另一翼回风井排出,形成直线型通风路线。该布局避免了中央区域井筒集中,减少保安矿柱留设,提升矿体开采完整性。

优缺点技术分析优点:

  1. 通风效率卓越:直线型风流路径最短(较中央并列式短50%以上),通风阻力最小,漏风率<5%,尤其适合长走向井田;
  2. 安全性能突出:双井分置两翼,形成独立安全出口,火灾时可分区隔离通风,防火安全性提升30%,且利于瓦斯稀释扩散;
  3. 资源利用优化:减少中央保安矿柱,矿体回采率提高5%-8%,适合高价值矿体开采。

缺点:

  1. 初始贯通难度大:两翼井筒需同时施工,穿越不同地质层时易出现进度偏差,贯通精度要求达±0.5米;
  2. 运输成本增加:进回风井分置两翼,导致材料运输路线延长10%-15%,井下辅助运输功增大;
  3. 管理复杂度高:双井独立通风系统需实时协调风压平衡,对自动化监控系统依赖度高。

适用条件与工程实践

适用条件:井田走向长度>8km,矿体倾角<30°,两翼地表开阔且岩层稳固;

典型场景:大型矿井长距离开采、高瓦斯或易自燃煤层、地表无明显地形限制矿区;

优化措施:采用“智能风压平衡系统”动态调节两翼扇风机转速,结合无人机巡检井筒周边地质稳定性,保障长距离通风可靠性。

  1. 布置方式对比与选型建议不同风井布置方式在技术经济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为实现通风系统的优化,需结合矿井实际条件进行科学选型。以下是基于井田走向长度的风井布置方式对比(表1):
对比指标中央并列式中央对角式侧翼对角式
井田走向长度<4km4-8km>8km
通风路线特征折返式,长距离直向式,中等距离直向式,短距离
初期投资低(100% 基准)中(120%-130%)高(150%-180%)
安全出口优势单一集中中央 + 侧翼双出口两翼独立双出口
适用灾害类型低瓦斯、非自燃中等瓦斯、低自燃高瓦斯、易自燃

选型建议如下:

1.短走向矿井:优先选择中央并列式,因其初期投资低、基建效率高,便于集中管理,适用于井田走向长度小于4km的矿井。

2.中长走向矿井:推荐采用中央对角式,该方式通风路线适中,能有效平衡通风效能与建设成本,适用于井田走向长度在4-8km的矿井。

3.长走向高风险矿井:侧翼对角式为首选方案,其通风效率高、安全性能卓越,能有效应对高瓦斯、易自燃等复杂开采环境,适用于井田走向长度大于8km的矿井。风井布置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开采规模、安全要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多目标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可借助数字化通风仿真技术,如Ventsim建模,模拟不同方案的风流场、压降分布,直观展示通风效果,为方案比选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一矿一策”的精准设计。

聚焦热点

阶段运输巷道布置形式及其工程应用——黑金刚播报

阶段运输巷道的布置与采矿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直接关乎着矿山开采的整体效率与效益 。以空场采矿法为例,当矿体规模较小且倾角较为陡峭时,将阶段运输巷道布置于脉外是一种常见且合理的选择。在这种布置方式下,通过掘进切割上山,能够有效地与回风平巷相互连通,从而构建起完善的通风与运输通道,为采矿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实际的矿山开采过程中,某小型金矿采用空场采矿法,矿体倾角达 70°,规模较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技术论证,将阶段运输巷道布置在脉外,利用切割上山与回风平巷相连。

工信部部长:钢铁等产业规模已经达到峰值 必须坚持以优争先、以质取胜——黑金刚播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新型工业化》期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文中指出,现在我国工业生产规模已经很大,部分产品产量甚至超过了全球的60%、70%,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拐点的出现,钢铁、水泥等产业规模已经达到峰值,传统“低价、走量”规模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坚持以优争先、以质取胜,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要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引领、数字赋能、质量筑基、文化铸魂、品牌增值,推动制造业由规模扩张重点转向价值创造,提高增加值率,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

矿山在深部及外围探矿增储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黑金刚播报

资源储量属于矿山生存的重要基础,而探矿增储工作则是对矿山服务年限进行延长以及提升矿山活力和生机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矿山企业主要依靠矿石储量得以生存发展,而矿石储量必须通过矿山生产勘探来实现,且矿山生产勘探是由地质勘探部门以有偿的方式向矿山企业转让的,同时,因矿山常年开采,其深度逐渐增加,并向外围扩展延伸,导致勘探费用提升,找矿难度增加,投资风险增大等问题出现,导致个别地质部门在矿山深部及外围探矿增储工作中的表现不积极、缺少紧迫感,最终造成矿山缺乏发展后劲,矿山深部及外围探矿增储工作已成为当前找矿工作中的严峻问题。

从工程实践看中央并列式、中央对角式与侧翼对角式——黑金刚播报

中央并列式布置中,进风井与出风井集中位于井田中央,形成“同井区双井筒”格局。新鲜风流由进风井下行至井底车场,经阶段运输巷分散至各作业面,污风则通过回风井集中排出。两井间距通常控制在30-50米,井底车场共用,形成紧凑的工业场地布局。这种布置通过集中式通风网络,实现风流的快速贯通,但其折返式风流路径导致通风路线呈现“进风-作业区-回风”的环形结构。

铜,不够用了?——黑金刚播报

2025年10月,全球铜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供需博弈。从智利安第斯山脉的露天矿坑到中国长三角的铜加工车间,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电子盘到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期货市场,铜价在高位震荡中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这场博弈的核心矛盾直指一个关键问题:全球铜资源,是否正在走向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