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刚播报:矿石运搬全面解析——概念及多种搬运方式介绍
发布时间:
2025-08-05
一、引言
在采矿工程的复杂体系中,矿石运搬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连接采矿作业各个环节的关键纽带。从最初矿石的开采崩落,到最终将其运输至选矿厂或其他指定地点进行后续处理,矿石运搬贯穿始终,对整个采矿作业的效率、成本及安全性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实际采矿过程中,矿石运搬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矿石从矿体中被开采崩落,如何高效地将这些矿石从工作面运搬到运输水平,成为了决定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运搬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采矿作业的进度延误,成本大幅增加。例如,一些矿山由于运搬设备老化、运搬方式不合理,常常出现矿石积压在工作面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后续的开采工作,还增加了额外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来处理这些积压矿石。

从经济角度来看,矿石运搬的费用在回采费用中所占比例相当可观,通常达到 30% - 50% 。这意味着,优化矿石运搬方式和流程,对于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巨大潜力。以某大型矿山为例,通过改进矿石运搬设备和路线规划,成功将运搬成本降低了 20%,大大提高了矿山的盈利能力。同时,矿石运搬的生产率直接决定了回采强度的大小以及回采作业的集中程度。高效的运搬能够使回采作业更加紧凑、高效,充分发挥采矿设备的效能,从而提高整个矿山的生产效率。
此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矿石运搬在环保和安全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如何减少粉尘排放、降低噪音污染,如何确保矿石运输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探讨矿石运搬的概念、方式及其应用,不断优化矿石运搬技术和管理,对于推动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矿石运搬的概念
矿石运搬,简而言之,是指将回采崩落的矿石,从工作面运搬到运输水平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看似只是简单的矿石位移,实则蕴含着诸多关键要素,对整个采矿作业的顺利开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采矿作业中,当矿石从矿体中被开采崩落,便开启了矿石运搬的序幕。这就如同接力赛中的交接棒环节,崩落的矿石是“接力棒”,而运搬工作则是接力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出现问题,整个采矿作业的链条就会断裂。例如,在某地下矿山,由于对矿石运搬环节的重视不足,导致矿石在工作面大量积压,不仅影响了后续的开采进度,还增加了额外的清理成本。
对矿石运搬过程有着明确且关键的基本要求,即降低生产费用和提高生产率。这两个要求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采矿作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从降低生产费用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运搬设备、优化运搬路线以及合理安排人力等,都能有效减少成本支出。例如,一些矿山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运搬设备,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从而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提高生产率则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运输更多的矿石,这不仅需要高效的运搬设备,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以某露天矿山为例,通过引入智能化调度系统,对矿石运搬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使矿石的日运输量提高了 30%。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运搬工作仅仅限于矿块内。这一界定清晰地区分了运搬与采场之外的运输概念。矿块是地下开采最基本的单元,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矿石运搬有着独特的作业环境和要求。而采场之外的运输,更多涉及到将矿石从矿块运输至选矿厂或其他储存地点的长距离运输,其运输方式、设备和管理模式都与矿块内的运搬有所不同。例如,矿块内的运搬可能主要采用电耙、振动给矿机等设备,而采场之外的运输则更多依赖于卡车、铁路等运输工具。这种区分有助于采矿企业更加精准地制定运搬和运输策略,提高整体作业效率。
三、重力运搬概述
(一)定义与原理
重力运搬,是一种巧妙利用矿石自重溜放的高效运搬方法,其背后的原理根植于地球引力这一自然之力。在采矿现场,当矿石从矿体上被成功开采崩落,地球引力便立即发挥作用,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着矿石从高处向低处自然移动。这一过程无需复杂的机械设备或强大的外力驱动,仅依靠矿石自身所受的重力,就能实现从落矿地点到运输巷道的位移。

在一些急倾斜矿体的开采中,矿石崩落后,会沿着采场的倾斜面,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下滑,直接进入底部的放矿漏斗,再通过漏斗装入运输矿车。这种运搬方式就像是一场自然的“滑梯游戏”,矿石顺着重力搭建的 “滑梯”,顺利抵达运输环节,大大简化了运搬流程,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设备成本。
(二)适用条件
重力运搬的高效运作依赖于特定的矿体条件,并非所有矿体都适用。首先,急倾斜薄和极薄矿体是重力运搬的理想应用场景。这类矿体的倾角通常较大,矿石在崩落后能够凭借自身重力,沿着陡峭的矿体表面迅速下滑,实现高效运搬。例如,在某些钨矿开采中,矿体倾角达到 70° 以上,采用重力运搬方式,矿石能够快速从工作面溜放至底部结构,大大提高了运搬效率。
急倾斜厚矿体或缓倾斜极厚矿体在一定条件下也适合重力运搬。对于急倾斜厚矿体,虽然矿体厚度较大,但只要底部结构设计合理,矿石同样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顺利运搬。而缓倾斜极厚矿体,当矿体厚度足够大,且在底板岩石中能够挖掘合适的放矿漏斗时,也可以借助重力实现矿石的溜放。在一些大型铁矿的开采中,通过在底板岩石中精心设计和施工放矿漏斗,成功实现了缓倾斜极厚矿体的重力运搬,降低了开采成本。
此外,采用空场法开采时,矿体倾角一般需要大于 50 - 55°;崩落法开采时,矿石能沿 65 - 80° 的倾斜面借重力下滚;溜井中倾角大于 45 - 60° 时,也有利于重力运搬的实施。这些角度要求是基于矿石的自然安息角和运动特性确定的,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矿石才能在重力作用下稳定、高效地运搬 。
(三)方式与结构
重力运搬主要存在两种典型的方式与结构,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一种是不设二次破碎巷道的重力运搬,这种方式常用于浅孔落矿的急倾斜薄和极薄矿体。由于浅孔落矿产生的大块矿石较少,并且可以在采场和漏斗闸门中进行破碎处理,所以崩落的矿石能够沿着采场自然下滑,流向底部结构。底部结构通常采用放矿漏斗闸门结构,底柱高度一般在 5 - 8 米,斗间距为 4 - 6 米至 6 - 8 米,漏斗坡面角根据矿石的性质和实际情况确定。这种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底柱矿量少,意味着矿石的损失较少,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结构简单则便于施工和维护,降低了开采成本。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放矿能力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需求;放矿闸门维修量大,增加了设备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影响生产效率。在一些小型矿山的急倾斜薄矿脉开采中,由于产量需求相对较小,这种结构的重力运搬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
另一种是有格筛硐室的重力运搬结构,主要应用于急倾斜厚矿体或缓倾斜极厚矿体。其特点是崩落的矿石依靠自重沿采场溜至放矿漏斗,然后通过格筛硐室的格筛。格筛就像是一个“矿石过滤器”,能够通过格筛的矿石,会经放矿溜井和闸门顺利装入运输巷中的矿车;而不能通过格筛的大块矿石,则在格筛上进行二次破碎。因此,格筛硐室也被称为二次破碎硐室。这种结构的底柱高度通常在 12 - 18 米,矿量占全矿块的 20% - 30%。格筛位置的设置至关重要,一般应使其向破碎硐室倾斜 2 - 3°,并且保证溜矿堆不超过格筛总面积的 2/3,这样可以确保格筛的正常工作,提高矿石的通过率和二次破碎效率 。
四、爆力运搬概述
(一)定义与原理
爆力运搬,是一种在倾斜矿体回采进程中被广泛应用的独特矿石运搬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在科学、严谨的计算基础之上,通过适当增加中深孔或深孔爆破的装药量,使爆破下来的矿石能够额外获取一定的动能。凭借这股新增的动能,矿石能够沿着采场底板顺畅移动,甚至可以从空中直接抛掷到受矿巷道之中,从而高效地完成从工作面到运输水平的运搬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当炸药在矿体中爆炸时,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除了用于破碎矿石的能量外,剩余的能量便赋予了矿石额外的动能。这些获得动能的矿石,如同被赋予了“飞行的力量”,按照预定的轨迹移动或抛掷,大大提高了运搬效率。这种运搬方式巧妙地利用了爆破的能量,实现了矿石的快速、高效转移,为采矿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二)适用条件
爆力运搬并非适用于所有矿体,其有效应用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从矿体倾角来看,矿山实践充分表明,当矿体倾角在 0° - 55° 的范围内时,爆力运搬具备实施的可能性。其中,当倾角处于 30° - 55° 这一区间时,爆力运搬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此时,矿石在爆破动能和自身重力的协同作用下,能够顺利地运搬到受矿巷道,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运搬作业。若倾角小于 30° - 35°,矿石在采场底板的移动就会变得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电耙或推土机等设备,对采场底板剩余的矿石进行清理和运搬 。
矿体厚度也是影响爆力运搬适用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采用爆力运搬时,矿体厚度应为 5 - 30 米。这是因为,当矿体厚度处于这个范围时,爆破夹制作用相对较小,矿石能够在爆破动能的作用下,获得足够的抛掷距离和移动能力。如果应用于薄矿体,由于矿体厚度过小,爆破夹制作用会显著增大,导致矿石难以获得足够的动能,抛掷距离也会受到极大限制,从而造成大量矿石损失,无法实现高效的运搬作业 。
(三)优缺点
爆力运搬与重力运搬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在采准工程方面,爆力运搬可以减少大量的采准工程。重力运搬通常需要设置复杂的底部结构和溜井等设施,而爆力运搬则可以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减少对这些设施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和时间。在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方面,爆力运搬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由于减少了采准工程和设备投入,同时提高了矿石的运搬效率,使得单位时间内能够运搬更多的矿石,从而降低了每吨矿石的运搬成本。
与机械运搬相比,爆力运搬的优势同样明显。在设备需求上,爆力运搬可以显著地减少或不需要机械设备。机械运搬往往需要大量的电耙、铲运机等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购置成本高,而且维护和运行成本也较大。而爆力运搬只需通过爆破作业就能实现矿石运搬,大大减少了设备的使用。从人员安全角度来看,爆力运搬时工人不需要进入采空区作业,安全性高。在机械运搬中,工人需要在采空区操作设备,面临着顶板垮落、矿石滑落等安全风险,而爆力运搬则避免了这些风险,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爆力运搬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在回采间柱方面,爆力运搬使得回采间柱变得困难。由于爆破对矿体和围岩的破坏较大,导致间柱的稳定性降低,难以进行安全、高效的回采作业,从而增加了矿石的损失率。工作组织方面,爆力运搬的工作组织复杂。它需要精确的爆破设计、严格的装药控制和合理的起爆顺序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运搬效果和安全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爆力运搬还存在矿石损失率大的问题。在爆破过程中,由于矿石的抛掷和移动难以精确控制,容易导致部分矿石遗留在采场,无法被有效回收,从而增加了矿石的损失率。在爆破质量和炸药单耗方面,爆力运搬对爆破质量要求高,炸药单耗高。为了保证矿石能够获得足够的动能,需要使用高质量的炸药,并严格控制爆破参数,这不仅增加了炸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成本,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爆力运搬还存在维修量大以及通风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五、机械运搬概述
机械运搬作为矿石运搬的重要方式之一,凭借其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现代采矿作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持续创新,机械运搬涵盖了多种设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采矿条件和需求。
(一)电耙运搬
电耙运搬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的矿石运搬方法,其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独具特色。电耙主要由电动机、减速器、卷筒、电耙斗、电缆等关键部分组成。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为整个设备提供运转所需的能量。它通过电缆将电能传输到设备内部,驱动卷筒高速旋转。在卷筒的旋转过程中,电耙斗通过钢丝绳与卷筒紧密相连,钢丝绳在卷筒的带动下,实现电耙斗在矿石中的耙取和收集动作。当电耙斗耙满矿石后,卷筒反向转动,将电耙斗拉回,把矿石卸载到指定地点,从而完成一次运搬作业。

电耙运搬具有众多显著优点。在设备成本方面,其构造相对简单,设备费用较低,对于资金相对有限的中小型矿山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同时,电耙移动方便,能够在复杂的采矿环境中灵活调整作业位置,适应不同采场的需求。它还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修理费用低,使用寿命长,减少了设备频繁维修和更换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消耗。电耙运搬的适用范围广泛,无论是在水平或微倾斜的平面上,还是在储量不大的缓倾斜矿体中,都能发挥其运搬作用。
电耙运搬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其运矿工作具有间断性,电耙斗每次耙取和卸载矿石的过程是不连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运搬效率。钢绳在频繁的拉动过程中磨损大,需要定期更换,增加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而且,电耙运搬的耗电量较多,这对于能源成本较高的矿山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耙运距离增加时,由于电耙斗的牵引力有限,生产率会急剧下降,难以满足大规模、远距离的矿石运搬需求。
电耙运搬有着特定的适用条件。在运搬距离方面,一般为 10 - 60 米,当使用小型电耙时,可减至 5 - 10 米。这是因为随着运搬距离的增加,电耙的效率会大幅降低,能耗也会显著增加。它适用于在水平或微倾斜的平面上进行作业,这样的地形条件能够保证电耙的稳定运行和有效耙矿。在巷道高度上,所经巷道或采场高度不小于 1.5 - 1.8 米,以确保电耙设备能够正常通行和作业。对于储量不大的缓倾斜矿体,厚度小于 1.5 - 2 米,且矿石稳固性差、地压大、巷道维护困难等条件下,电耙运搬更为适合。在一些小型铅锌矿的开采中,由于矿体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电耙运搬能够充分发挥其灵活、经济的优势,有效地完成矿石运搬任务 。
(二)振动给矿机与输送机运搬
振动给矿机的工作原理基于振动电机产生的强大振动力。当振动电机启动后,会产生高频振动,这种振动传递到槽体上,使槽体内的物料受到振动力的作用。在振动力的影响下,物料克服自身的重力和与槽体之间的摩擦力,顺着槽体的倾斜方向,以连续微小的抛掷或滑动的方式向前移动,从而实现物料的输送。
振动给矿机在矿石运搬中具有诸多优点。它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物料输送,其连续稳定的振动可以保证矿石均匀地进入下一处理设备,避免了堵塞和断料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整个生产线的运行效率。振动给矿机的稳定性与耐用性出色,其设计采用了高强度材料,能够在恶劣的矿山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引起的停机时间。而且,它的结构简单,维护便捷,极大地降低了运维成本。在节能环保方面,振动给矿机具有显著优势,其低能耗设计不仅减少了运营成本,还降低了碳足迹。与传统输送设备相比,它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粉尘较少,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
输送机运搬则是利用输送带的连续运转来实现矿石的运输。输送带通常由电机驱动,通过滚筒的转动带动输送带运动。矿石放置在输送带上,随着输送带的移动,被输送到指定地点。输送机的类型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带式输送机、链式输送机等。带式输送机具有输送量大、输送距离长、运行平稳等特点,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矿石运输;链式输送机则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适用于输送块状、颗粒状的矿石。
在矿石运搬中,振动给矿机和输送机常常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在矿石开采现场,振动给矿机将从采场崩落的矿石均匀地输送到输送机上,输送机再将矿石远距离运输到选矿厂或其他储存地点。在某大型铁矿的开采中,振动给矿机将破碎后的铁矿石均匀地喂入带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将铁矿石输送到数公里外的选矿厂,实现了高效、连续的矿石运搬作业。
(三)自行设备运搬
自行设备运搬是现代采矿中极具优势的一种运搬方式,它包括无轨的装运机、铲运机、电铲和自卸卡车,以及有轨的装岩机和自行矿车等设备。这些设备凭借自身的动力系统,能够在采矿现场灵活移动,实现矿石的高效运输。

自行设备运搬具有一系列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它具有多用性,一台设备往往可以完成多种作业任务,如铲运机既可以进行矿石的铲装,又可以进行短距离的运输,减少了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自行设备机动灵活,能够在复杂的采场环境中快速穿梭,适应不同的作业地点和工况。它们的生产率高,能够在短时间内运输大量的矿石,大大提高了采矿作业的效率。在安全性方面,自行设备通常配备了先进的安全防护装置,减少了操作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暴露时间,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自行设备运搬对采矿环境和作业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在采矿方法上,它适用于多种采矿方法,如房柱采矿法、分段和阶段矿房法、上向分层充填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等。这些采矿方法的特点和作业流程各不相同,但自行设备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完成矿石运搬任务。在矿体条件方面,它适用于矿岩稳固、倾角适中的矿体。这是因为自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稳定的基础和足够的空间,矿岩稳固能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而倾角适中则便于设备的行驶和作业。在作业要求上,自行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要求较高,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和作业安全。
在某大型铜矿的开采中,采用了铲运机和自卸卡车相结合的自行设备运搬方式。铲运机在采场中将崩落的铜矿石铲装到自卸卡车上,自卸卡车再将矿石运输到选矿厂。这种运搬方式充分发挥了自行设备的优势,使矿石的日运输量大幅提高,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矿作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六、水力运搬概述
(一)定义与原理
水力运搬,是一种借助水力沿采场底板实现矿石运搬的独特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高压水枪产生的强大水流,作为推动矿石移动的动力源。当高压水枪喷射出高速水流时,水流的冲击力作用于矿石,使矿石克服自身重力和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沿着采场底板开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水流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矿石前进,实现从工作面到运输水平的转移。

在一些倾斜或缓倾斜的矿体开采中,水力运搬的原理得到了生动体现。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流,如同汹涌的潮水,将崩落的矿石卷入其中,使其顺着采场底板的坡度,像泥石流一样快速流动,最终流入指定的受矿点,完成矿石的运搬任务。
(二)适用条件
水力运搬并非适用于所有矿体,其有效实施需要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从矿体形态来看,它适用于倾斜或缓倾斜、薄或极薄矿体中的全面采矿法或留矿采矿法采场。在这些矿体中,矿石的分布和开采方式与水力运搬的特点相契合,能够充分发挥水力运搬的优势。
采场底板的状况对水力运搬至关重要。要求采场底板光滑平整,裂隙少,这是为了确保矿石在水流推动下能够顺畅移动,减少矿石在移动过程中的卡顿和损失。如果底板不平整或存在大量裂隙,矿石可能会陷入其中,导致运搬效率降低,甚至无法正常运搬。
矿石的性质也对水力运搬的适用性有着重要影响。矿石不能溶于水,遇水不泥化,这是基本要求。若矿石在水中溶解或泥化,不仅会影响矿石的质量,还可能堵塞运输通道,使运搬工作无法进行。粉矿含泥量少也是必要条件,这样可以避免形成巷道泥泞与污染,保证运输巷道的清洁和畅通,减少对后续作业的影响。
矿石渗水性好也是水力运搬的重要条件之一。渗水性好的矿石,在水流作用下,水分能够迅速渗透,不会在矿石表面形成积水,从而保证矿石能够在水流推动下稳定移动。如果矿石渗水性差,水分在矿石表面积聚,会增加矿石的重量和摩擦力,影响运搬效率。
(三)应用案例与局限性
在国内外的采矿实践中,有少数矿山应用了水力运搬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苏联的斯米尔诺夫矿就曾运用过水力运搬,中国的五龙金矿、多罗山钨矿等也采用过这种方法。在五龙金矿的开采中,通过合理利用水力运搬,成功回收了重力运搬、机械运搬或爆力运搬后在底板残留的矿石或矿粉,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由于水力运搬的应用条件较为苛刻,以其作为主要运搬方式的矿山相对较少,一般仅作为一种辅助运搬方式,用于回收底板残积矿石。这是因为,要满足采场底板光滑平整、矿石不溶于水等条件,在实际采矿中往往具有一定难度,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水力运搬采用水枪喷出的压力运搬矿石,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与机械运搬等方式相比,水力运搬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相同的运搬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的生产效率。
设备要求和运搬费用也是限制水力运搬的重要因素。水力运搬需要配备高压水枪、高位水池、输水管道等一系列设备,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较高。而且,由于水力运搬的效率较低,为了满足矿山的生产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资源,进一步增加了运搬费用。
在现代采矿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机械运搬技术的持续改进,水力运搬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机械运搬凭借其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在矿石运搬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七、小结
矿石运搬作为采矿工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概念上讲,矿石运搬是将回采崩落的矿石从工作面运搬到运输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对采矿作业的成本和效率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其劳动和材料费用占回采费用的 30% - 50% ,矿石运搬的生产率决定着回采强度和作业集中程度 。
重力运搬巧妙利用矿石自重溜放,适用于急倾斜薄和极薄矿体,以及特定条件下的急倾斜厚矿体或缓倾斜极厚矿体。其方式包括不设二次破碎巷道和有格筛硐室的重力运搬结构,各自有着独特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爆力运搬通过增加爆破装药量赋予矿石动能来实现运搬,适用于倾角在 0° - 55°、厚度为 5 - 30 米的矿体。它在减少采准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障人员安全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回采间柱困难、工作组织复杂、矿石损失率大等缺点 。
机械运搬涵盖电耙运搬、振动给矿机与输送机运搬、自行设备运搬等多种方式。电耙运搬构造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但存在运矿间断、钢绳磨损大、能耗高、生产率随距离下降等问题,适用于特定运搬距离和条件的矿体。振动给矿机与输送机运搬相互配合,能够实现高效、连续的矿石运输。自行设备运搬具有多用性、机动灵活、生产率高、安全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多种采矿方法和矿岩稳固、倾角适中的矿体。
水力运搬借助水力沿采场底板运搬矿石,适用于倾斜或缓倾斜、薄或极薄矿体,且对采场底板和矿石性质有严格要求。虽然在少数矿山有应用,但由于其应用条件苛刻、劳动生产率低、设备要求高、运搬费用大等原因,一般仅作为辅助运搬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聚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