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溜井——黑金刚播报
发布时间:
2025-11-15
阶梯式溜井的核心特征与工程价值
定义与技术本质
阶梯式溜井是一种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分段式矿石转运系统,其核心特征是上下阶段溜井在平面位置上错开较大距离,上段矿石需通过水平巷道衔接的电机车、矿车等运输设备,经卸矿硐室转入下段溜井继续下放。这种“分段接力+水平转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直溜井或倾斜溜井的单一垂直/倾斜贯通模式,通过空间布局的灵活调整,实现对破碎岩层、缓倾斜矿体的适应性优化。
在采矿工程中的独特定位
相较于垂直式溜井的“单段直放”和倾斜式溜井的“顺势下滑”,阶梯式溜井更像是一套“立体交通网络”:既保留了溜井借助重力转运的高效性,又通过分段设置规避了单一井身过长带来的冲击磨损与地质风险,尤其适用于多中段同时开采、岩层稳定性差或矿体赋存形态复杂的矿山场景。
阶梯式溜井的核心构造与关键参数
典型结构解析
上下段溜井可根据岩层条件选择垂直式或倾斜式。当选择倾斜式时,倾角需大于60°,这是确保矿石能依靠自身重力顺畅下滑的关键,若倾角不足,矿石容易堆积,影响运输效率,甚至导致堵塞。通过三维空间错位布局,上段溜井就像一个“收集站”,承担本阶段从各个采矿点汇集而来的矿石收集任务;下段溜井则如同“转运枢纽”,负责将接收的矿石转运至下一运输环节,二者协同运作,形成高效的“接力式”放矿体系。

这一系统就像连接上下段溜井的“桥梁”,包括连接上下段溜井的水平巷道、电机车运输线路及配套的卸矿硐室(3)与放矿闸门硐室(4)。卸矿硐室中设置缓冲垫层十分必要,当矿石从高处落下进入硐室时,缓冲垫层可以有效缓解冲击力,减少矿石对硐室结构的破坏。放矿闸门则如同“交通信号灯”,用于精准控制分段放矿节奏。例如,在多中段同时开采时,如果各段同时放矿,运输线路就会像拥堵的城市道路一样,出现混乱和堵塞,而放矿闸门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启和关闭,保证矿石有序地进入运输环节。
斜溜道(2)作为上下段溜井的立体连接通道,其断面尺寸设计与矿石块度紧密相关,通常为最大块度的3-5倍。如果断面尺寸过小,大块矿石在通过时可能会被卡住,导致转运中断;主溜井(1)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是矿石运输的关键通道,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在断层带或破碎岩层段,采用喷锚支护或混凝土衬砌等方式,可以增强井壁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井壁坍塌,确保矿石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关键设计参数控制
这一参数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要综合考虑中段高度、矿体走向及岩层稳固性等因素。通常取值为15-30米,若错位距离过小,无法有效规避地质风险,也难以充分发挥阶梯式溜井的优势;若距离过大,会导致水平转运距离过长,增加电机车的能耗和运输成本,降低整体生产效率。
电机车功率需与矿石运输量相匹配,如果电机车功率过小,就像小马拉大车,无法及时将矿石运出,导致生产停滞;矿车容积与溜井放矿口尺寸也需要联动设计,放矿口尺寸过大,矿车无法及时承接矿石,造成矿石散落;尺寸过小,则会限制放矿速度,影响整体的“放矿-装车-转运”节奏,只有各环节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生产的高效进行。
倾斜式溜井倾角≥60°,这样的角度能保证矿石在重力作用下顺利下滑。在断面形状的选择上,圆形断面(直径3-5米)因受力均匀、磨损小而优先选用,就像圆形的管道在承受压力时更加均匀,不易出现局部磨损过大的情况;而矩形断面则适用于施工空间受限区域,虽然它在受力和磨损方面不如圆形断面,但在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下,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
阶梯式溜井的技术优势与适用场景
三大核心优势
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比如存在断层、流砂层等不良地层时,普通的溜井可能难以稳定运行。而阶梯式溜井通过巧妙的设计,可分段避开这些复杂地层。采用“上段直溜+中段平运+下段斜溜”的组合方式,能够精准地将溜井主体布置在稳固岩层中。就拿我参与过的一个矿山项目来说,那里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传统溜井方案根本无法实施。后来采用了阶梯式溜井,成功避开了断层和流砂层,使得矿石运输得以顺利进行。据实际数据统计,相较于传统溜井,这种方式减少了70%以上的复杂地层穿越风险,大大提高了溜井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多中段同时开采的矿山中,各中段之间的协同作业至关重要。阶梯式溜井的各段溜井是独立运行的,就像一条条相互独立又紧密协作的生产线。当某一段溜井出现故障时,只需通过闸门控制将其隔离,其他阶段的生产丝毫不受影响。同时,其水平转运系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与不同标高的采矿工作面灵活衔接。对于缓倾斜矿体的多中段平行开采,这种优势尤为明显。以往采用单一溜井时,运输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矿石积压或运输不及时的情况。而采用阶梯式溜井后,运输效率较之前提升了30%,各中段的矿石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输,大大提高了矿山的整体生产效率。
从安全角度来看,阶梯式溜井采用分段放矿的方式,将单段落差通常控制在50米内,这极大地减少了矿石对井壁的冲击磨损。再配合缓冲垫层设计,就如同给井壁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进一步降低了冲击对井壁的损害。在我熟悉的另一个矿山,之前使用的溜井由于落矿落差大,井壁磨损严重,经常需要进行维修,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存在安全隐患。自从改用阶梯式溜井后,井壁维护成本降低了40%,安全系数大幅提高。虽然在初期建设时,阶梯式溜井的开拓工程量会比普通溜井增加15%-20%,但从长期运行的角度来看,其可靠性优势显著,能够为矿山节省大量的后期维护成本和因故障停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了安全与经济性的良好平衡。
精准适用场景
在那些遭遇岩溶发育带、高应力破碎区等复杂岩层的矿山中,阶梯式溜井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某位于岩溶地区的矿山为例,地下岩溶洞穴和裂隙纵横交错,传统溜井施工时,井壁极易坍塌,导致工程无法推进。而采用阶梯式溜井后,通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将溜井的关键段精准地布置在石英岩、花岗岩等稳固岩层中,成功避开了岩溶发育带。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密切监测岩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溜井的布局和参数,确保了溜井的顺利建设和稳定运行。
当矿体倾角<30°时,传统垂直溜井很难直接与采场衔接,矿石运输成为一大难题。这时候,阶梯式溜井的水平转运功能就派上了大用场。它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水平巷道和运输线路,缩短出矿点至溜井的运距,减少无效运输。例如,在一个缓倾斜矿体开采项目中,由于矿体倾角较小,以往采用传统溜井时,矿石需要经过长距离的爬坡运输才能到达溜井,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采用阶梯式溜井后,在中段设置了合理的水平转运系统,矿石能够直接通过电机车快速运输至下段溜井,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对于年开采量100万吨以上的中型矿山,多中段同步生产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方式。阶梯式溜井通过科学的分段放矿与运输调度,能够实现不同中段矿石的有序汇集与高效下放。在某中型矿山,同时有多个中段在进行开采作业,通过精心设计阶梯式溜井的各段参数和运输流程,各中段的矿石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入溜井系统,再通过主溜井集中运输至地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各段溜井的放矿速度、运输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确保了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为矿山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阶梯式溜井的工程实践与风险控制
施工关键要点
地质条件对阶梯式溜井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且全面的地质勘探。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获取地下地质构造的详细信息,包括岩层的分布、断层的位置等。通过这种技术,可以绘制出精确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后续的溜井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结合钻孔取芯,进一步了解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保上下段溜井核心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80MPa,节理间距>1.5米。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溜井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因岩石强度不足或节理发育而出现坍塌等问题。例如,在某矿山的阶梯式溜井施工中,通过地质勘探发现了一处潜在的破碎带,及时调整了溜井的位置,避免了施工风险。
在施工工艺上,针对不同部分的溜井,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上段溜井采用反井钻机施工,这种方法能够保证施工的精度,直径误差≤5cm,从而确保溜井的规格符合设计要求。下段转运溜井由于受到的压力和磨损较大,结合爆破开挖与锚网喷支护。初支厚度15cm,能够及时对井壁进行支撑,防止岩石坍塌;二衬混凝土强度C30,则进一步增强了井壁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在水平巷道铺设钢轨时,预留3‰的排水坡度至关重要,这可以保证巷道内的积水能够顺利排出,避免积水对设备和轨道造成腐蚀,同时也能防止因积水导致的运输事故。
运行管理重点
放矿节奏是阶梯式溜井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调节放矿闸门的开度,严格控制单次放矿量≤溜井容积的1/3,这可以避免因放矿过多导致溜井堵塞或运输设备过载。同时,密切配合电机车运输频次监测,通常每5分钟1班次,根据运输情况及时调整放矿速度,确保整个转运环节的顺畅。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矿石的性质、溜井的容积以及运输设备的能力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放矿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当矿石的块度较大时,适当减少单次放矿量,增加放矿次数;当运输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停止放矿,避免矿石积压。
为了确保溜井的安全运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井壁监测系统。在卸矿硐室与溜井衔接处安装应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井壁所承受的冲击荷载。将阈值设定为200kN/m²,一旦监测到的荷载超过这个阈值,系统就会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放矿速度、检查井壁状况等。结合定期无人机巡检(每月1次),可以对溜井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井壁的磨损情况、是否有裂缝等。通过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图像和视频,技术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溜井的状态,实现磨损状态可视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阶梯式溜井的发展趋势与优化方向
智能化升级路径
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阶梯式溜井的运输环节正朝着无人化方向迈进。传统的电机车运输依赖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引入AGV矿车替代传统电机车,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智能算法,AGV矿车能够实现自主导航、精准定位与智能避障。通过井下5G网络,实现放矿-运输-卸矿全流程自动化,就像一个智能的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无需人工过多干预。据相关数据预测,这一变革预计可减少60%的人工干预,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一些已经试点的矿山中,AGV矿车的运行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电机车,运输时间缩短了20%-30%,为矿山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孪生技术为阶梯式溜井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利用DEM离散元模拟矿石在阶梯式溜井中的运动轨迹,就如同在虚拟世界中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溜井模型。通过模拟,可以详细了解矿石在转运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速度变化以及与井壁的碰撞情况。基于模拟结果,优化斜溜道曲率半径(建议R≥8米)与卸矿口角度(45°±5°),能够有效降低转运过程中的粉矿率。在实际应用中,经过数字孪生优化设计的溜井,粉矿率降低了10%-15%,不仅减少了矿石的损失,还降低了后续选矿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
绿色采矿适配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阶梯式溜井的粉尘控制成为关键。在卸矿硐室设置干雾抑尘装置(雾化颗粒直径5-10μm),这些微小的雾化颗粒能够迅速与粉尘结合,使其沉降,从而有效抑制粉尘的飞扬。配合巷道通风系统(风速≥1.5m/s),形成一套高效的粉尘治理体系。通过合理调整通风系统的参数,确保新鲜空气能够及时进入作业区,将含尘空气排出,将作业区粉尘浓度控制在2mg/m³以下,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一些采用了干雾抑尘装置和优化通风系统的矿山中,作业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为了实现矿山的低碳转型,对阶梯式溜井进行能量回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溜井底部安装冲击式发电机,利用矿石下落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这是一种创新的能量利用方式。初步测算,这一技术可回收15%的转运能耗,虽然目前回收的能量比例还不是很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潜力巨大。通过能量回收,不仅可以降低矿山的能源消耗,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目前,已经有一些矿山开始进行相关的试点研究,未来有望在更多矿山得到推广应用。
结语
阶梯式溜井的出现,标志着矿山运输系统从“单一通道”向“智能网络”的进化。
聚焦热点
权威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黄金产量271.782吨,黄金消费量682.73吨——黑金刚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