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矿山副井布置方式——黑金刚播报


发布时间:

2025-10-22

在采矿工程领域,副井的布置方式对矿井的生产效率、安全保障及运营成本有着深远影响。集中式布置作为一种常见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模式,在现代化矿山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其核心类型包括中央集中布置与侧翼集中布置,两者各具特点,适应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开采需求。

集中式布置:工业场地集约化的典型模式

在采矿工程领域,副井的布置方式对矿井的生产效率、安全保障及运营成本有着深远影响。集中式布置作为一种常见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模式,在现代化矿山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其核心类型包括中央集中布置与侧翼集中布置,两者各具特点,适应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开采需求。

       中央集中布置:井田核心区的高效协同

中央集中布置,即将主副井沿井田中央轴线并列布置,形成一个高效的立体化运输枢纽。在实际操作中,两井间距需保持大于 30 米的安全距离,以确保井筒结构的稳定性和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安全。这种布置方式在工程经济性、运输效率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IMG_256

从工程经济性来看,中央集中布置能有效节省石门工程量,据统计,可减少 30%-40% ,大大降低了开拓成本。同时,基建期也可相应缩短 15%-20%,这使得矿山能够更快投入生产,提前实现经济效益。井底车场布局紧凑,各类管线敷设集中化程度高,进一步降低了建设与维护成本。

在运输效率上,中央集中布置有着天然的优势。重车借助矿体自然坡度实现重力运输,这不仅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还提高了运输速度。井下运输功较分散式降低 25%,提升系统能耗优化显著,使得整个运输系统更加高效、节能。

生产管理方面,中央集中布置的工业场地集中连片,通风系统可集成式设计,形成统一的通风网络,确保井下空气流通顺畅。排水泵站规模效应突出,能够集中处理井下涌水,提高排水效率。井筒延深时,反掘施工便捷性提升,减少了施工难度和时间成本。

然而,中央集中布置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在安全互扰方面,火灾事故可能引发连锁灾害,一旦主井或副井发生火灾,高温、烟雾和有毒气体可能迅速蔓延至另一井筒,危及整个矿井的安全。主井采用箕斗提升时,扬尘会影响副井进风质量,导致副井进风质量下降 10%-15%,需配套除尘净化装置来保障井下空气质量。系统冗余方面,单井故障可能影响全矿运输,一旦主井或副井出现故障,整个矿井的运输系统将陷入瘫痪,因此需设置临时提升应急通道,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矿井运输的连续性。

       侧翼集中布置:单边优化的均衡方案

侧翼集中布置,是指主副井集群偏向井田一侧布置,同样保持与中央集中布置同等的安全间距要求,形成单侧运输主导格局。这种布置方式在开拓成本、通风效能及管理便利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IMG_257

开拓成本上,侧翼集中布置的石门工程量与中央集中式相当,但在工业场地平整土方量上有明显优势,可减少 10%-15%,尤其适应山区地形条件,降低了场地建设难度和成本。

通风效能方面,侧翼集中布置利用侧翼自然风压形成局部通风优势,能够有效降低通风能耗。集中排水系统覆盖范围均衡,可确保井田一侧的涌水得到及时处理。井筒延深技术路径成熟,为矿山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管理便利性上,侧翼集中布置的辅助运输线路简洁,材料转运效率提升 20%,便于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管控,适合中小型矿山的集约化管控需求。

侧翼集中布置也存在一些核心局限。运输能耗方面,重车运输距离较中央式增加 15%-20%,这使得井下运输功提升,导致能耗成本上升。灾害影响上,单翼灾变可能导致全矿运输中断,一旦侧翼发生火灾、坍塌等灾害,整个矿井的运输系统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需强化消防隔离设施与应急预案,以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分散式布置:功能分区的立体化布局

分散式布置作为一种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和大规模开采需求的模式,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为现代矿山的高效、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布置方式主要包括中央对角式与侧翼对角式,两者在通风安全、运输组织及场地规划等方面各有千秋,展现出多样化的工程应用价值。

       中央对角式:通风安全的创新设计

中央对角式布置,是将主井布置在井田中央,副井与风井分别位于井田两翼的对角位置,形成 “一主两辅” 的稳定格局。在实际工程中,为满足通风、安全及施工要求,两井间距通常根据井田规模扩大至 50 - 80 米,确保各井筒之间的独立性与协同性。

IMG_258

通风优势是中央对角式布置的一大亮点。新鲜风源从副井独立引入,污风经风井直接排出,通风路径呈直线状,极大缩短了风流在井下的循环时间。据实际监测,井下空气质量达标率较集中式提升 30%,尤其是在高温矿井中,降温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

安全性能上,中央对角式布置的双井独立运行机制,为矿井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火灾蔓延风险降低 60%,一旦发生火灾,可迅速关闭相关联络通道,实现分区通风,将灾害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紧急情况下,人员可通过主副井及风井的不同通道进行分流撤离,提高了疏散效率。

在系统适配方面,中央对角式布置适应大跨度井田,运输功较侧翼集中式降低 10%,减少了运输能耗。但由于石门长度增加,基建投资上升 20% - 25%,需要在前期规划中充分考虑资金投入与效益平衡。

中央对角式布置也面临一些工程挑战。场地分散导致工业场地需分区块建设,地面运输系统复杂度增加,初期基建周期延长 3 - 6 个月。多井筒协同作业要求精准调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配套升级,以确保各井筒之间的高效协同。

       侧翼对角式:边界条件的适应性方案

侧翼对角式布置,是指主副井分别布置于井田两翼,形成 “东主西副” 或 “南主北副” 的对角形态,这种布置方式特别适应矿体走向长、倾角大的复杂地质条件。

IMG_259

地质适配性是侧翼对角式布置的核心优势。通过合理选择井筒位置,可避开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层,使井筒稳定性提升 40%,施工难度较中央式降低 15%。这不仅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降低了井筒维护成本,保障了矿山的长期稳定运行。

通风安全方面,侧翼对角式布置的双井独立进风,确保了风源质量达标率超 95%。在火灾发生时,可实现单侧封闭保压通风,有效阻止火灾蔓延,为人员撤离和灭火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运输组织上,侧翼对角式布置的重车沿矿体倾向爬坡运输,适应斜井串车或无轨胶轮车运输模式,灵活性优于集中式。可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和开采工艺,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侧翼对角式布置也存在一些关键不足。能耗代价上,重车上坡导致运输功增加 30% - 40%,提升系统功率需提高一档配置,增加了能耗成本。管理成本方面,工业场地分散布局,地面联络通道长度增加,生产调度效率降低约 10%,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人员培训,以提高管理效率。3

选型决策的核心要素与工程建议

        技术经济比选矩阵

在副井布置方式的选择中,技术经济比选矩阵是一个关键工具,它能够系统地对比不同布置方式在多个核心指标上的表现,为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以下是对中央集中式、侧翼集中式、中央对角式和侧翼对角式四种布置方式的详细比选。

指标类型中央集中式侧翼集中式中央对角式侧翼对角式
开拓工程量最小中等较大
运输功最小中等最大
通风质量中等中等最优
安全冗余
工业场地整合最优中等

从开拓工程量来看,中央集中式由于井筒集中布置,石门长度最短,工程量最小,能够有效降低初期投资成本;侧翼集中式次之,其石门工程量适中,但在场地平整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中央对角式和侧翼对角式由于井筒分散,石门长度增加,导致开拓工程量较大,相应的投资成本也会提高。

运输功方面,中央集中式利用重车下坡的重力运输优势,运输功最小,能耗最低;侧翼集中式由于重车运输距离增加,运输功较大;中央对角式和侧翼对角式在运输功上分别处于中等和最大水平,其中侧翼对角式的重车上坡运输方式导致其运输能耗显著增加。

通风质量上,中央对角式以其独立的进风与出风通道,通风路径最短,风源质量最高,通风效果最优;侧翼对角式次之,同样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中央集中式和侧翼集中式的通风质量则相对中等,主井箕斗提升的扬尘问题可能对其进风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安全冗余上,中央对角式和侧翼对角式由于双井独立运行,在火灾、坍塌等灾害发生时,能够实现分区通风和人员分流撤离,安全冗余度高;中央集中式和侧翼集中式在安全互扰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一旦某一井筒发生事故,可能危及另一井筒及整个矿井的安全。

工业场地整合方面,中央集中式和侧翼集中式的工业场地集中,便于管理和设施共享,整合度高;中央对角式和侧翼对角式的工业场地分散,增加了地面运输和管理的复杂性,工业场地整合难度较大。

       工程应用指南

中小型矿山:优先采用中央集中式,依托紧凑布局降低基建成本,配套建设防火灾联动系统。中小型矿山由于规模较小,产量相对较低,对开拓成本和运营效率的要求较高。中央集中式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开拓工程量,降低基建投资,同时紧凑的工业场地布局便于集中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为应对中央集中式布置在安全互扰方面的风险,应配套建设防火灾联动系统,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将灾害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长走向矿体:推荐侧翼对角式,利用边界条件优化井筒稳定性,同步配置智能调度系统提升运输效率。对于长走向矿体,侧翼对角式布置能够充分利用矿体的边界条件,合理选择井筒位置,避开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层,提高井筒的稳定性。由于该布置方式的运输路线较长且重车上坡,运输功较大,因此需同步配置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运输设备的精准调度,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耗成本。

高安全要求矿井:首选中央对角式,通过独立风源与分区通风设计,满足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最高标准。高安全要求矿井,如瓦斯含量高、开采深度大的矿井,对通风安全和人员安全的要求极高。中央对角式布置以其独立的风源和分区通风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火灾蔓延风险,确保井下空气质量,满足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最高标准,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改扩建项目:结合既有井筒位置,采用侧翼集中式或混合布置,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在改扩建项目中,应充分考虑既有井筒的位置和功能,合理选择副井布置方式。侧翼集中式布置能够在利用既有井筒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场地的相对集中,减少新建井筒和石门的工程量;混合布置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不同的布置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聚焦热点

矿山主要巷道位置确定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黑金刚播报

每个矿井必须设置至少2个独立的安全出口,且出口间距不得小于30m,这是矿井安全建设的基本准则。以山东某金矿为例,其在建设初期严格遵循这一标准,在矿区不同方位设置了两个安全出口。

二十四节气|霜降

二十四节气|霜降

五矿资源三季度矿产产量双增:铜产量同比升11%,锌产量大涨26%

全球矿业巨头五矿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资源”)当日于港交所发布三季度运营公告,数据显示其核心金属产品产量实现显著增长。其中,铜产量(含铜精矿及电解铜)达127,03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锌产量为58,747吨,同比增幅达26%。这一成绩不仅超出市场预期,更凸显了五矿资源在全球金属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健增长的能力。

地下矿山副井布置方式——黑金刚播报

在采矿工程领域,副井的布置方式对矿井的生产效率、安全保障及运营成本有着深远影响。集中式布置作为一种常见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模式,在现代化矿山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其核心类型包括中央集中布置与侧翼集中布置,两者各具特点,适应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开采需求。

前进式开采沿空留巷的巷道布置与技术实践——黑金刚播报

在前进式开采掘进中,回采巷道与采煤工作面的空间关系决定了四种典型布置方式。单巷超前预掘布置是在工作面前方预先掘进回采巷道,借助采煤机直接切割巷道断面,为工作面推进提前构建通道;单巷无预掘布置则打破传统预掘模式,使回采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同步施工,实现采掘一体化作业,有效缩短工期。双巷全无预掘方式同样采用同步推进策略,通过采煤机截割形成双巷断面,提升巷道掘进效率;双巷超前预掘则是提前在工作面前方打造两条平行巷道,为后续开采提供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