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分层、分层同采、分层分采——黑金刚播报
发布时间:
2025-09-10
倾斜煤层走向长壁下行跨落采煤法,因能适配多数倾斜厚煤层地质条件、实现资源高效回收,成为煤矿行业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的核心逻辑是通过 “分层控制” 降低厚煤层单次开采难度,其中倾斜分层、分层同采、分层分采三大环节,更是决定开采效率与安全系数的关键,下面逐一展开解析。
一、基础核心:倾斜分层 —— 把 “厚煤层” 拆成 “薄煤层”
厚煤层若一次性全高开采,会面临顶板控制难、支护压力大、采空区垮落风险高等问题。倾斜分层技术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其核心定义为:将厚度较大的倾斜煤层,沿平行于煤层层面的方向,划分成若干厚度适宜的薄分层(分层厚度通常为 2-3 米,具体根据煤层硬度、支护设备能力确定),随后按照从上至下的 “下行” 顺序,逐层进行开采。
在实际操作中,倾斜分层需遵循两个关键原则:一是分层界面需与煤层原生层面保持平行,避免破坏煤层完整性,减少顶底板垮塌隐患;二是上层分层开采后,需利用其顶板自然垮落的岩石(即 “跨落矸石”)填充采空区,为下层分层开采提供缓冲支撑,降低下层工作面的顶板压力。这种 “分层开采、垮落护底” 的模式,既降低了单次开采的技术难度,又能通过逐层回收实现厚煤层资源利用率超 90%,是后续分层同采与分层分采的基础前提。
二、分层同采
当煤矿具备充足的设备配置与管理能力,且煤层地质条件稳定时,分层同采成为提升产量的优选方案。其官方定义为:在同一开采区段范围内(即同一煤层块段),上、下两个或多个分层的工作面,错开一定安全距离后同时进行采煤作业。

分层同采的核心要点的:
安全距离控制:上下分层工作面的错开距离需严格计算,通常根据顶板垮落步距(一般为 10-20 米)确定,避免上层采空区垮落时对下层工作面造成冲击,同时防止下层开采扰动上层残留煤体。
协同管理:需同步协调上下分层的采煤速度、支护节奏与运输系统,例如上层工作面采用综采支架时,下层需提前规划支架安装位置,避免设备冲突。
适用场景:更适合煤层厚度 5-8 米、倾角 15-30°(倾斜角度适中,便于设备移动)、顶底板稳定性好的矿井,能使区段开采效率提升 30%-50%,但对矿井的技术管理水平与设备配套能力要求较高。
三、分层分采
若煤矿存在设备数量不足、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如含夹矸层、顶底板易破碎)等情况,分层分采(行业内也俗称 “大扒皮”)则是更稳健的选择。其定义为:在同一开采区段范围内,先完整采完一个分层的全部煤炭资源,待该分层顶板完全垮落稳定后,再转入下一个分层进行开采。
分层分采的显著特点的:
工艺简化:无需协调多个工作面同步作业,每个阶段仅需聚焦单个分层的开采、支护与采空区处理,操作流程更简单,对现场管理团队的技术要求较低。
风险可控:由于分层开采间隔时间长,上层采空区垮落的矸石能充分压实,为下层开采提供更稳定的作业环境,尤其适合顶底板松软、易发生漏顶事故的煤层。
不足与适配:缺点是开采周期较长,区段整体产量低于分层同采;更适合煤层厚度 3.5-6 米、地质条件波动大(如局部有断层)或中小型矿井,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厚煤层资源的有序回收。
四、技术价值与发展方向
倾斜煤层走向长壁下行跨落采煤法,通过倾斜分层的 “拆分思维”、分层同采的 “效率思维”、分层分采的 “安全思维”,构建了厚煤层开采的灵活技术体系 —— 煤矿可根据自身设备条件、煤层地质情况 “量体裁衣”:地质好、设备足则选分层同采提产,条件复杂、追求稳则选分层分采控险。
随着煤矿行业向智能化转型,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如今部分矿井已实现分层工作面的智能化割煤、远程监控顶板压力,通过数据化手段优化分层厚度与开采间隔,进一步平衡了效率与安全。未来,随着 5G、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倾斜煤层走向长壁下行跨落采煤法将更高效、更安全,为厚煤层资源开发提供更强技术支撑。

上一页
聚焦热点
